鞋子265是多少码男(265mm鞋子是多少码)
Author
生成
海报
公众号名称

公众号描述

关注
鞋子265是多少码男(265mm鞋子是多少码)
04-07

作者:Granis

之前翻译过即将发售的Kinvara 7的评测,其实我个人有一双5代目。在7代即将上市的现在,5代估计很快会售罄下市,再加上最近有李宁超轻13众测,于是乎就赶出了这篇Kinvara 5评测。

评测翻译:Saucony Kinvara 7 轻量跑鞋评测

本文文字为主,图很少(拍的也渣,器材渣渣千元机,我也没有冠希老师的摄影技术),风格可能比较接近我之前翻译的几篇文字为主的评测。

本鞋购于美亚,当时女款特价到30刀左右,买买买,不买还是人,不就是女鞋男穿吗?!选了女US 11码,相当于男US 9.5。我脚长265mm,大多鞋是US 9码(阿迪耐克彪马锐步美津浓亚瑟士)JP 270(也就是有效内长270mm),但也见识过一些窄的鞋只能选US 9.5码的(牛顿),听说Saucony出名窄,果断加大了0.5码,果然没错。

Saucony Womens Kinvara 5 Running Shoe

全文摘要

一、型号简介

Kinvara在极简主义风潮中作为标准缓震跑鞋和低缓震极简跑鞋之间的过渡型跑鞋推出,但逐渐成为以高缓冲/鞋重比著称的轻量训练鞋。

二、鞋面

由双层网面和热熔薄膜支撑条构成。

1.外层鞋面:由于薄膜支撑条刚性大,鞋内侧会形成凸棱,影响包裹性,而且鞋面会长期维持初始形状,而我这双恰巧又皱又硌踝骨。

2.内靴系统:鞋舌和两侧的织物形成内靴,使得鞋舌不会左右偏移、前后伸缩。Pro-Lock系统可以控制内靴包裹度,鞋面的稳定性不成问题。

3.鞋面总评:鞋面整体非常轻量透气,但侧向支撑性不强,硬质脚杯较低,不是很防崴脚。

三、鞋底

1.缓冲性:EVA+中底缓冲/鞋重比极高,在同重量级的跑鞋中缓冲出类拔萃。

2.缓冲的分配:鞋底的前掌后跟高度差很低,鞋底较平,前掌缓冲较好。

3.响应性:和鞋垫有关。原装的EVA垫还算有不错的反馈,换成更软的鞋垫可能会响应性不足。整体来说还是没法和更硬的同级别跑鞋比响应性,毕竟Kinvara的缓冲性很高。

4.其他中底特征:使用Strobelboard固定鞋面;后跟PowerGrid作用非常有限;中底侧面的切割聊胜于无;鞋底弯折度一般;没有中足防扭转结构。

5.外底:块状底,只在关键部位使用耐磨橡胶。抓地力一般,耐磨性坑爹。

正文开始:

型号简介

鞋舌标注:Saucony Natural Series 圣康尼自然跑鞋系列

Kinvara是Saucony在极简主义风潮中(以《天生就会跑》一书引爆的五指鞋等极简跑鞋大行其道的市场风潮,在那场风潮中几乎所有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极简/自然跑鞋)推出的自然跑系列跑鞋,定位类似Brooks的Pure系列,是介于标准缓震跑鞋和低缓震极简跑鞋之间的过渡型跑鞋。但Kinvara并没有像Nike Free一样被主要作为赤足型训练鞋(Free的缓震要少很多),而是以其极高的缓冲/鞋重比,以及不错的反馈性,被大量配速较高的跑者作为轻量训练鞋和赛用鞋。相对而言,Kinvara虽然有较低的高差,但因为缓冲、回弹高,弯折性一般(Free具有极佳的弯折性,而Kinvara中底很厚,不太容易弯折),更像一双传统的轻量训练鞋(Kinvara的使用者也多是这类轻量跑鞋的使用者,而不是极简主义信奉者),而在这类跑鞋中它凭借出类拔萃的高缓冲/鞋重比获得了大批拥趸,可以说它是现在逐渐开始流行的高缓冲轻量跑鞋(比如说NB这两年新出的Vazee Pace和1500)的祖师和最佳代表。

从重量级别来说,Kinvara比Saucony的次顶级慢跑鞋Ride要轻两级,重量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有breakthru和zealot。比次顶级慢跑鞋轻量两级的跑鞋还有Mizuno Wave Hitogami/Wave Idaten Dyna、ASICS Skysensor Glide等。从缓震性能看,实际上它几乎比所有同重量级别的传统轻量跑鞋都要有更多的缓冲(明显比Wave Idaten Dyna软),更接近Kinvara的可能是Vazee Pace等鞋重略大于它的新型高缓冲轻量跑鞋。

鞋重:7.8盎司(221g,男US 9码)

前后高差:4mm(中底)/7.6mm(整体高差,包括外底、中底、鞋垫)

鞋面:

注:上图已更换掉了原装鞋垫。

鞋面由双层网布(外层为小网眼的纱窗,内层为大网眼的蜂巢形支撑结构)和热熔薄膜支撑条(官方技术名:Flex Film Overlays)构成。这类热贴膜型鞋面在近几年越发流行,连设计一向守旧的ASICS都开始使用这种新型鞋面了。这种鞋面的主要好处在于它比传统的皮革支撑条更轻而且没有缝线(但能不能裸脚穿着可不只看有没有缝线,个人是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裸脚穿着,因为出汗以后任何鞋面、鞋垫的触感都无法与袜子相比,汗脚踩鞋垫真是太难受了),但有两大劣势:1.这类塑胶薄膜刚度比合成革高很多,不容易弯折,如果排布位置不好很容易发生硌脚。2.一些厂商的部分产品过于依赖薄膜补强,导致鞋面强度太差容易破洞(如Mizuno的Wave Sayonara初代目),包裹性也会严重下降(如Mizuno的Wave Rider 17)

外层鞋面

硌脚不硌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贴膜的位置。上图来源于光年大神的Faas 300 V3评测,可以看到puma把薄膜放在了鞋头上方,摆好了一个硌脚的姿势。要知道最容易硌脚的就是鞋头了,因为跑动中鞋头必然发生弯折,柔性高的皮革在弯折一般会弯成弧线,而塑胶薄膜很容易弯成折线形,折线的那个转角就很容易压到脚面上,造成硌脚。但Kinvara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的塑胶薄膜的排布方式与传统的皮革支撑条基本相同,鞋头上方是纯网面,完全不会硌脚。但是塑胶支撑条的刚性还是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了:妈的这鞋的侧面会长角……

人的脚在着地时会被些许地压扁,两侧的肉会向外鼓(这和测足弓的脚印测试没太大关系,肉在水平方向上外鼓是很正常的,我的脚印测试是中性足,踩下去的时候能明显看到脚变宽了,但并没有让足弓触地。另外,真正的足型鉴定对科研人员都是个问题,更别提我们这些大众跑者),鞋面也会跟着外凸。在传统皮革网面跑鞋中这不是个问题,上图中是我退役的Wave Idaten Dyna(风格十分传统的一双日系轻量跑鞋),可以看到脚着地时鞋面贴合着脚部的曲线发生了形变,呈弧形外扩。然而Kinvara侧向支撑条刚性就高很多,在侧面突出了一条棱。这对穿着舒适度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是外扩,而不是内陷,不会压到脚面上,但可能让包裹性变弱),不过那个突出的棱显然是鞋面的薄弱环节,长期往复这一过程贴膜材料很容易疲劳,最终导致断裂。不过后来我发现,似乎它的外底更有可能在鞋面之前完蛋……

高刚性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就是鞋面会长期维持自身的初始形。就我这双鞋而言,你可以看到鞋面的这一侧明显皱皱巴巴、疙疙瘩瘩的,无论我怎么穿它都一直维持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光是影响外形我作为实用主义者完全可以接受,但我恰巧遇到了一个个例。这双鞋右脚的脚杯部分,在外侧踝骨前缘,鞋面恰巧有个向内的凹坑,恰巧能在我跑步的时候卡到踝骨。这个问题非常个性化,算是品控方面的一个个例,只是我万年脸黑正好碰上了……

总结:

补强支撑条由于刚性高,能长期维持初始形状,所以任何鞋面的品控问题(皱巴、凹坑)都会长期维持下去,不要指望能调教出来,一开始的硌脚可能会永远持续下去(虽然硌踝骨这个问题我最后还是忍下来了,但建议各位入手这类鞋面跑鞋的时候要第一时间看仔细了,任何小问题长距离下都可能会变成大问题)。

侧面的支撑条容易形成凸棱,贴合度不如皮革支撑条。

内靴系统

然后说说它的Pro-Lock等鞋面包裹系统。虽然这些设计无力改变刚性支撑条存在的本质问题,但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首先是往往被人提到的鞋舌偏移的问题。解决鞋舌偏移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Idaten Dyna那种不对称鞋带环,只要把鞋舌上穿鞋带的孔往一侧移,就能卡住鞋舌防止偏移。比较复杂的有一体式鞋面,但如果彻底把鞋舌与鞋面缝死,那鞋横截面的内周长就被限定死了,鞋带就变得形同虚设,如果鞋面弹性不足,那瘦脚就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贴合(我是瘦脚,阿迪的climachill gazelle boost永远贴合不了脚背,鞋底感觉很好,但只能放弃),胖脚就直接穿不进去了。

Kinvara的设计类似于半内靴,在鞋舌两侧有一大片开孔的薄织物(上图中的橙红色部分),与鞋底相连,形成了一个中足包裹桶。作为内靴一部分的鞋舌活动受限,既不会左右偏移,也不会前后伸缩,在鞋舌偏移问题上Kinvara解决得非常成功。

然后是中足包裹性的问题。在近些年,大量的跑鞋都开始调整鞋楦设计,将鞋头加宽,减少对大拇指的侧向压迫(尖头鞋害人不浅),将包裹足部的重任交给中足。我之前说过,热贴膜鞋面由于刚性高,贴合度并不如皮革鞋面,在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凸棱,这样的凸棱显然不能稳定包裹中足。但在实跑过程中,Kinvara的鞋面稳定性并没有成为问题,因为内靴和Pro-Lock组成的内层包裹非常稳定(外层鞋面都变成凸棱了,显然不能提供包裹性)。

两侧的织物片连接了鞋舌和鞋底,构成了内靴,但这个内靴非常宽松,就像一双没有穿鞋带的鞋,是不可能跟脚的。辅助内靴,完成类似鞋带功能的,就是它的Pro-Lock系统。Pro-Lock是中足部分两个形似鲨鱼背鳍的织物片,位于外层鞋面与内靴之间(见左图),顶部有一个鞋带孔。右图从外层鞋面的这个透气窗可以看到,靠近后跟、有很多小孔的那片织物就是内靴,布满蓝色弧形条纹的那一片则是Pro-Lock。因为Pro-Lock连接着鞋带,所以可以靠调整这一段鞋带的松紧度来调整内靴的松紧度,达到个人合适的包裹度。实测结果已经说了,Kinvara的鞋面稳定性不成问题

鞋面总评

总体来讲,三层鞋面结构虽然看似复杂,但每一层都相当轻薄,鞋面整体来说还是相当、相当轻量的。轻量的鞋面透气很好,但轻量的鞋面显然不可能有很强的鞋面支撑。这也是符合轻量跑鞋定位的:轻量鞋并不会很注重鞋面的支撑,只要有稳定的包裹就行(说实在的,我从没听说过有人路跑时会崴脚,鞋面大量的繁复支撑我觉得非常多余,又不是打篮球)。鞋面唯一的硬质结构就是后跟内置的塑胶脚杯,脚杯很薄很硬,高度一般,只到我大拇指以下的部分(图上能明显看出,大拇指按压的部分会变形,下面的硬质脚杯则不会受力变形)。如果你真的担心崴脚的话那这个脚杯确实没法和慢跑鞋比,但对轻量跑鞋来说这点硬质支撑足矣。

鞋底

缓冲性

相对鞋面来说,Kinvara的鞋底足够简单,几乎就是一大片中底材料。我一直认为,中底作为跑鞋主要的缓冲来源,其材料对跑鞋整体的缓冲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GEL、Wave等夹层结构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已。个人穿过的最踩屎的跑鞋Wave Rider 16(尸体店试过Nimbus,GT-2000,感觉都比Rider硬,大概是我这个五十公斤级小体重踩不动),前掌只有AP+材料而已,但对我这个主要靠前掌受力的跑者而言,它的前掌缓冲就已经相当充足了,只要材料好,缓冲少不了。

在中底材料上,Kinvara 5使用的EVA+性能相当优越。EVA+的密度非常小,你可以看到,Kinvara虽然比Wave Rider 16轻60+g,但它的鞋底竟然比Rider还厚,可见其轻量性。不过必须声明,只有材料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缓冲性才和鞋底厚度正相关。虽然Kinvara 5的鞋底比Rider厚,但缓冲性差了一大截,毕竟人家是慢跑鞋。然而,如果和同重量的美津浓相比,Kinvara 5的缓冲性就是完胜。美津浓鞋重与Kinvara极其接近的是Wave Idaten Dyna(仅在亚洲区销售)和Wave Hitogami。我自己有Idaten Dyna,一只脚Idaten Dyna一只脚Kinvara试跑的结果,是Kinvara要软得多(但反过来也可以说,Idaten Dyna的响应性和路感要远强于Kinvara),可以说Kinvara的缓冲/鞋重比要高于Idaten。

个人对跑鞋也算有一些研究,最主要的心得之一就是跑鞋没有绝对的优劣标准。缓冲性、支撑性在统计上都几乎不影响伤率,而且每个人对跑鞋的反应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个subject specific的问题。一个跑者穿得很好的鞋,另一个跑者可能根本没法接受,而跑者之间的区别,是远远不能靠体重、足型(足型鉴定对科研人员都是个问题)、配速、里程这些简单的标准进行量化的(有些大体型跑者反而在轻量跑鞋中表现更好),人体实在过于复杂。我感觉唯一可以说有点普适性的标准,就是缓冲/鞋重比,因为这个涉及到跑步经济性(跑步经济性越高,在摄入同样多氧气的情况下跑得越快)。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nergetic Cost of Running: Great Art...

这篇文章讨论了跑步的各种能量消耗,其中指出,足部的负重会降低跑步效能(这点很好理解,你要是在鞋子上绑块砖肯定跑得慢),而适当的缓冲性能提高跑步经济性(受试者在铺了中等厚度缓冲材料的跑步机上跑步的跑步经济性,要高于直接在硬质履带上跑,但当缓冲材料加厚到一定程度,跑步经济性反而会开始降低,可能对每个跑者都存在一个因人而异的最优缓冲量)。所以,以最小的重量提供最合适的缓冲量的跑鞋,拥有最高的跑步经济性。因此,如果材料的缓冲/鞋重比越高,那就越能以较小的重量提供同等的缓冲性,或者说以同样的重量提供更大的缓冲性,就有更高的跑步经济性。用人话说,高缓冲/鞋重比的材料,提供柔软的脚感(缓冲性)只需要很小的重量,而差的材料做出来的鞋则又重又硬(这是很多国产厂商所谓跑鞋的实际情况)。在这个意义上,EVA+在业界应该是首屈一指的高缓冲/鞋重比材料。

缓冲的分配

缓冲性的绝对量基本取决于中底材料的种类和重量,而缓冲的分配取决于鞋底的前后高差,即鞋底前掌和后跟之间的高度差。传统的跑鞋有较大的高差,即使竞速鞋整体鞋底厚度低于慢跑鞋,它们的前后高差还是较大的,比如屡破纪录的adios就有10mm高差。这样前掌薄、后跟高的设计,必然导致前掌硬、后跟软,前掌缓冲少、后跟缓冲多。这是一种趋向于后跟跑者的设计,因为后跟着地时承受初始冲击力,需要一定的缓震,等到前掌着地时已经接近抬脚阶段了,较硬的前掌会提供较强的启动性。

但Kinvara是一双低高差的跑鞋,前掌缓冲十分充足。尽管RW的实验室测得的整体高差接近8mm,但实际感受是,这双鞋的鞋底很平,相当多的缓冲都放在了前掌。对我这种把受力主要放到前掌的跑者来说十分受用。

响应性

提到缓冲就必须提响应。我之前翻译的《跑鞋能量反馈的真相》就讨论了这一点:缓冲和响应很大程度上是硬币的两面,常规提升跑鞋响应性的办法就是降低缓冲性,响应性最后就变成了硬,竞速鞋往往又硬又弹。让跑鞋变硬变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中底厚度(这样也同时降低了鞋重,符合竞速鞋的要求),可以说Wave Idaten和Wave Rider的主要区别,就是Idaten的中底要薄的多,所以反馈和路感要鲜明得多。把跑鞋做硬并不是什么难事,底薄一些就行,难的是做到又轻又软,那需要很好的材料技术。

值友翻译:《Runner’s World》跑鞋能量反馈的真相...

而现在出现了Boost类高缓冲高回弹材料,又软又弹。网上对Kinvara响应性的评论都不错,觉得它缓冲很多,但反馈也足以用来竞速。但EVA+本质上来说并不是Boost那种高能量反馈率的材料,Saucony在7代Kinvara上使用的Everun才是。那到底是什么让它有足够的反馈?我认为Kinvara的响应性主要来源于鞋垫

鞋垫,作为直接接触脚部的部分,对一双鞋的初始脚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双密度合适的Ortholite鞋垫,能让板鞋都变软。我将手头几乎所有跑鞋都换了5mm左右厚度的Ortholite鞋垫(来源于某宝的ASICS鞋垫,反正性能不亚于Wave Rider 16的原装Ortholite垫,脚感非常好),我不是针对谁,只是因为跟它一比,在座的所有鞋垫,全是垃圾(我试过一脚原装鞋垫,一脚换Ortholite鞋垫,左右脚简直不是一双鞋)。好一些的跑鞋基本都是自带的Ortholite垫,但密度和厚度还是没法和我用的相比,脚感没那么绵软。而Kinvara自带的则是普通的Eva鞋垫,还是很薄的Eva鞋垫。Eva是常见的跑鞋中底材料,但作为鞋垫来说还是不够软,而且完全不具有Ortholite的吸汗防臭功能,常见于低端跑鞋。我买的鞋里,自带这种很薄的Eva垫的只有和Kinvara同重量级的Idaten Dyna。为什么这两双并非低端的轻量跑鞋都选择了Eva而不是Ortholite?在将Kinvara鞋垫换成了Ortholite以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注意,以下我对Kinvara等跑鞋的脚感都是个人主观感受(感觉有点像谈耳机音质的那种感觉,略玄学),是非常因人而异的,和跑者的体重、配速、跑姿、肌肉力量、路面等众多因素相关,除非你和我的各项情况都非常接近,否则脚感很可能不同。但是,跑鞋之间的横向对比还是有一些参考意义的,几乎所有跑者都不会质疑Wave Rider比Wave Idaten Dyna软很多这种描述,因为客观上Wave Rider比Wave Idaten Dyna缓冲要高很多。跑鞋脚感的横向对比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跑鞋缓冲性的对比。以下开始脚感玄学

我之前说过,我几乎所有的跑鞋都换了Ortholite,因为能让鞋脚感更软,缓冲更好。作为轻量跑鞋使用者,我并不认为缓冲越多越好,反馈对我是十分重要的。更换Ortholite鞋垫虽然能提高缓冲,但也对跑鞋的响应性造成了影响,但在Kinvara之前,柔软的Ortholite鞋垫对响应性造成的影响对我从不是什么问题,我的那些轻量跑鞋依然有很强的速度感。但穿上Ortholite化的Kinvara 5之后,我发现脚底似乎踩着一层细碎、松软的棉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踩屎感,似乎每一步都在泻力,这种感觉只在Wave Rider 16上出现过(Rider 16是我最初跑步时穿的鞋,后来因为重量和缓冲都太大,已沦为走路鞋)。

Wave Idaten Dyna早已被我换成了Wave Rider的Ortholite鞋垫,更换鞋垫后的Wave Idaten Dyna是我目前穿过的鞋里最合拍的。Wave Idaten Dyna的鞋底恰好达到我感受不到的程度,没有明显的缓冲(鞋底不会明显下陷),没有明显的回弹,但也没有硌脚的路感(缓冲更少的Faas 200 R就感觉像踩在铺了一层薄薄泥土的水泥地上,脚感肛裂),达到了一种人鞋合一的隐形感。因此我把Idaten作为我选鞋缓冲量的标杆(所以虽然它外底磨穿了,我却一直没扔),比它软的我就会感到明显的缓冲,比它硬的就会感到明显的路感。使用原装Eva鞋垫的Kinvara在缓冲和回弹上都明显多于Idaten,有一丢丢Q弹的感觉;使用Ortholite鞋垫则像踩着碎棉花。这两种脚感恰好对应了Eva和Ortholite泡棉各自的特性——Eva作为中底材料有较高的能量反馈率(虽然比不了E-TPU),一般的跑鞋中底反馈率大概有50%-60%;Ortholite泡棉是一种结构类似海绵的发泡材料,脚感更绵软,反馈力更弱。因此,我高度怀疑鞋垫会对Kinvara的响应性造成巨大影响。最后我找了一双高密度Ortholite的鞋垫(之前俯视图中那双蓝色的鞋垫),脚感又发生了变化,像踩着压得比较实的棉花,这基本坐实了我的猜想,那双鞋垫也被作为我目前的Kinvara配件。我猜测Idaten原装EVA鞋垫也是为了加强反馈。

综上,如果你要让我评价Kinvara的响应性,我得说我个人觉得因鞋垫而异。也许是Kinvara本身中底的性能就恰好处于柔软和过于柔软之间的过渡区域,一旦加强了鞋垫缓冲就会越界,让它变得过于踩屎,而原装的Eva垫则能让它有更好的缓冲。不过即使是原装的Eva垫,Kinvara的路感和反馈也是不及Idaten的,如果速跑的话我还是会选更硬一些的Idaten。跑鞋的缓冲性和响应性难以兼得,增强反馈的不二法门永远是降低缓冲,精英级的马拉松鞋都是又轻又硬的。

其他中底特征

1.Saucony使用了Strobel board(图中那层半透明的白色物质)固定鞋面。这是一层胶粘于中底之上的扁平织物层,用于固定鞋面。透过Strobel board可以看到后跟的开孔缓冲材料PowerGrid,它的效果其实非常有限,我没感觉出来有啥特别的,远不如Wave Idaten Dyna的后跟Wave那么明显的缓冲回弹感。

2.Kinvara的中底侧面进行了非常多的切割,足弓内侧的形状有点像Nike Zoom Structure的支撑片,后跟外侧像Saucony Ride的缓冲垫。但这些中底切槽的实际作用只能说聊胜于无,肯定比一刀不切强,但只强那么一点点点。每次看到软文对中底切槽大书特书,我都想一锤子抡上去

3.鞋底的弯折度一般,因为鞋底实在是厚。之前的图上很明显,它的鞋底比Rider都厚,即使在前掌进行了一定的切割,实际感受还是Rider都比它容易弯折。易弯折度是衡量跑鞋极简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可以说Kinvara确实不是一双标准的极简跑鞋。

4.没有中足防扭转结构。其实中足那个塑料片本身就不一定是什么重要的结构,大量Saucony、Brooks、Nike的跑鞋都没有这种结构。有人说防扭转可以防止崴脚,但我从没听说过有人跑步崴脚,全是慢性积累的膝伤和脚伤。而且防扭转能不能防崴脚也是个问题,这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任何科研证据支持的一拍脑门子的发明(其实跑鞋的缓冲性和支撑性也是这种情况)。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中足支撑片会增加跑鞋的僵硬度,让鞋底更难弯折,弯折后也更易回弹,起到类似于弹簧片的作用。Skechers 给马拉松老将Meb的战靴 GOmeb Speed在中足就有一片Dupont Delrin板,Nike的超轻竞速鞋Zoom Streak LT在中足也有一片TPU Shank,这两家在其他跑鞋上都没有这种设计,显然不是出于防止选手崴脚的目的(这两双鞋的目标人群不是需要保护的新手,而是以成绩为目标的高水平跑者),而更像是运动表现导向的设计。UA新出的一双鞋Speedform Slingshot,在中足夹着一块Y形片,也就是它名字中所说的slingshot弹弓,看来设计师确实希望这种中足塑料片能起到弹弓一样的助推作用。

总之,中足支撑条并不是一个必要结构。在防止受伤上,它的作用没有得到过任何证明。而设计师对它的要求似乎也不仅仅是防扭转,还包括提高运动表现(同样的,这种结构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也没有任何证明,纯粹是一拍脑门子)。

不过,所有热爱Kinvara的跑者从未提出他们需要中足支撑条。实际上,Kinvara流畅的脚感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它没有中足支撑条,也没有大片的外底,一大片柔软的EVA+中底有其独特的跑步体验。

外底

上一张战损版的外底图。Kinvara是块状底,只在关键部位使用耐磨橡胶,就我个人而言这些橡胶正好放到了我会磨损的位置(7代完全重制了外底)。块状底抓地力自然不会特别好,不过对我来说够用。我也没在湿地上跑过,不知道会不会打滑。

最重要的耐磨性,它的XT-900外底非常厚,可以媲美慢跑鞋,但是超级不耐磨……寿命当然是个因人而异的因素,有的人就是费鞋。我虽然跑步时大部分受力压在前掌上,但每次都是后跟外侧最先磨损。Kinvara的后跟磨损尤其严重,目前大概115km后跟外侧已经磨损到了中底,目测寿命还剩一半。就磨损速度而言,如果Mizuno的X-10也这个耐磨性,那我的Idaten Dyna估计跑两次10k就平了,那个外底可薄得很,但显然X-10比XT-900耐磨,Idaten寿命大致与Kinvara相当,也是两三百k的样子,轻量跑鞋往往过不了300k。

最后随便找一次穿Kinvara的跑步数据截图以免被喷键盘跑者,我日常主要就是中速跑10k,算个中长速跑者。这一点就可能和许多跑者不同,大多人还是长距慢跑的吧。但我个人来说这是最适合我的训练,我的耐力大概就能维持到8k左右,之后就很容易严重掉速到530开外,并且感到明显的震感,所以我就只跑到10k。每个跑者都不相同,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以全马为目标。

我经常见到的评测往往是LSD、速跑、间歇跑啥的都来一遍,每次跑发一个跑步截图。但对我来说没这个必要,我所有的鞋基本上来第一跑我就知道个大概了:kinvara永远是那么软而反馈,Idaten永远在脚下隐形,Faas 200 R永远路感那么肛裂,牛顿Motion III永远有狂野的前掌反馈和优良的整体缓震,等等等,这些属性不论是速跑还是慢跑,短距离还是长距离,都是不变的。当然,确实有人反映一些鞋在单次跑到一定距离后缓震会明显衰减,但我目前还没见过这样的鞋,或者说我习惯的10k跑并不足以让它们衰减。对我来说,它们都足以胜任中长速跑,那就足够了。鞋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Rider 16因为太重太踩屎我已经不再用来跑步了,但当年我在操场上穿着Rider把3k跑进了11分半。跑者的实力永远是主要的,跑者的身体永远是最重要的装备。

本文由同城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同城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同城头条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 0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赞赏
0人赞赏
1
3
5
10
其他金额
金额(元)
赏TA
申请头条作者号

便民信息

更多

推荐阅读

热门评论
随便说点什么
发表评论